初馬心得 – 100年太魯閣馬拉松 (上)
每個決定挑戰馬拉松的人,都有自己的故事,不見得多壯烈感人、或可歌可泣。但我還是想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、這個從邁出第一步到完成42公里夢想的故事……。
兩年前第一次參加51.5標準鐵人,當時為了十公里路跑開始接觸跑步。前兩場標鐵都很慘烈地在邊抽筋邊跑步的狀態下完成。第三場起才開始克服轉換的痛苦,成績也慢慢進步,最近的三場分齡排名大概都落在前10~15%,離上凸台不遠,卻也不容易真的站上去。我很清楚,這樣的成績大概是極限了,因為我就只這麼多時間可以運動,我還要享受我的家庭生活,也要能兼顧作息很不規律的工作模式。
參加鐵人以來,上台領獎從來就不是我的目的,每次的比賽都是在跟自己挑戰,享受近三個小時汗水淋漓的痛快。但訓練過程中,為了兼顧三個項目,所要花的精神跟時間真不少。尤其是單車,一騎出門不花個兩小時以上根本回不了家;游泳則有季節限制,曾經為了準備比賽在攝氏十度的寒流跳下水,游到嘴唇發紫、頭痛欲裂。反而是跑步,從一開始的最恨,慢慢變成最愛。因為跑步最方便,下雨天也能跑、不想吹風淋雨還能選擇跑步機。重要的是,跑步對維持體態、減肥效率方面是最好的,對於我這種易胖又好吃的人,這個優點實在太誘人了!(游泳耗的熱量也很高,但游完幾千公尺後那種飢餓感完全是無法抵抗的!)
於是,去年的鐵人賽季結束,我把全部的運動時間都花在跑步上,沒做特別的速度訓練,但跑的里程數越拉越長,10K、15K、20K……。終於在今年四月,我完成了今生第一場半馬,八卦山半馬。而且意外地在感冒又沒睡好的情形下,在不是很好跑的山路跑了1hr56min,超乎我預期的好成績。
那場跑完,因為感冒身體不適、加上賽後筋疲力盡,我坐在西嶺國小的操場上,想到全馬居然要把半馬的距離乘以二,又想到要練超過30K的LSD,恐怕短期內不可能實現。當時甚至覺得,這輩子有機會完成全馬嗎?有的話也是幾年後的事吧!
八卦山初半馬賽前。生病又沒睡飽,臉很臭。
跟球友戴老師合照,初半馬收集成功。
初半馬賽後又是鐵人季的開始,雖挪了一些時間去騎車跟游泳,但依舊要求自己每兩週至少跑一次20K。儘管如此,我還是不覺得馬拉松這件事跟我有任何緣分,因為42公里的距離,在當時還是個無法想像的距離。
接下來幾個月發生了很多事,家族裡有親愛的長輩罹癌很突然地在幾個月內蒙主寵召,大我幾屆的學長姊也有人因罹癌英年早逝,還有一些工作上很不愉快的、嚴重到讓我想要立刻遞辭呈的事。那幾個月很陰沈,對人生、對前途只感到無常,不知道哪一天厄運就臨到自己身上。突然,我覺得自己不應該在那樣的失落裡徬徨度日,反而應該把握當下,做自己想做的事!就是那句話:「如果有一天突然要離開,回首我的人生,希望沒有任何遺憾!」畢竟超過三十歲了,很多理想跟願望再不去實現,恐怕真會變成夢想了!挑戰馬拉松的願望油然而生……。
原本想跑的初馬,是艋舺馬拉松,因為有好大的初馬獎盃。不過我真的很討厭跑重複折返的路線,所以作罷。也想過出國去跑京都馬、東京馬,應該都是初馬很棒的紀念,但勞民傷財地到了日本如果落馬而歸,愛面子的我一定會留下終生陰影。想了想,我喜歡跑山、尤其是風景優美的山,既然如此,太魯閣馬絕對是不二選擇!
往年太馬都是被秒殺的賽事,畢竟把中橫東段最美的一段路封起來跑馬拉松,連外國選手都趨之若鶩!因此密切地注意報名時間,報名開放當日還三番兩次打擾本院的蔡小刀隊長,務必確定要報名成功。(蔡主任謝謝啦!)搞定報名的事,剩下就是練習了。
有此一說,週跑量80K以上,馬拉松可以輕鬆完賽。不過考慮到我能運動的時間,頂多只有50K~60K。因此擬定的菜單是以完賽為目的,六小時關門時限內完賽就好。三個月的時間裡,我的計畫是一週跑三天,兩次10K,一次30K以上的LSD。除了中間插花比了一場鐵人跟溜去馬爾地夫度假以外,基本上都有按表操課。LSD從28K、30K、32K慢慢地增到35K,從一開始在山路上痛苦掙扎,慢慢地適應了連續跑上幾小時的感覺。對於初馬順利完賽越來越有信心了!
十月底收到了號碼牌,熱血的心快沸騰,但「競技之心」差點毀了我的初馬!
太馬的號碼布,收到時我的腳已經受傷了,好複雜的感覺。
最後一次的35K,我以每公里六分鐘的配速跑完,平均心跳才146,比起真正比賽會拉到150甚至160以上還有餘力。那時候的我想的不再是完賽,而是想到六分速如果再提升一點,搞不好可以拼初馬sub 4。就是這要命的念頭,在賽前三週我加碼了20K左右的速度跑(當週來到80K),跑完就知道事情嚴重了。右膝外側嚴重酸痛,尤其是下樓梯時,髖關節也會隱約做痛,很典型的髂脛束摩擦症候群(ITB friction syndrome)。上網查了骨科跟復健科的期刊,做了些自我測試,確定是這毛病沒錯,一種過度使用的傷害(overuse injury)。
這種毛病很麻煩,休息的時候沒感覺,一跑起來沒幾分鐘膝蓋就開始作怪,不要說六分速了,連10K都跑不完!做Foam roller跟ITB rehab routine也不知道有沒有效,只知道賽前兩週想小跑一下,膝關節還是持續罷工。
很沮喪也很無力的兩週,想到自己辛苦準備三個月,怎麼會為了拼sub 4搞成這樣。難過到甚至想棄賽,畢竟太馬每年有,腳可只有一雙。休跑好幾天,賽前三天試著用超過七分速的的速度跑5K,雖然還是會痛,但似乎還能跑,除了不停禱告,我也下了決定,比賽中只要疼痛指數超過5就停下來走,能完賽最好,真的不行也不要勉強,完賽時間完全不考慮了!就在這樣的忐忑不安中,我們來到了花蓮 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