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洛哥遊記(7)-紅色馬拉喀什(下)
雖然在Marrakech住了好幾個晚上,但是花了兩天一夜跑到Essaouira,感覺真正待在Marrakech的時間似乎不是那麼多!加上每天晚上都窩在滿是煙味的房間裡,被廣場上的徹夜喧鬧搞得無法入眠,記憶中的Marrakech,彷彿真的只剩下令人又愛又恨的德吉碼廣場了!
其實,Marrakech著名的除了德吉碼廣場,還有它豐富的歷史背景以及隱身巷弄裡的古蹟。複雜到令人難以掌握的舊城區以及露天市場,也是許多觀光客熱愛此地的理由。但是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獨遊摩洛哥的人而言,買了太多紀念品只會造成累贅。因此Marrakech這些吸引無數觀光客的血拼地點,對我而言真的就只像是觀光團的到此一遊一樣,淺嘗輒止已然足夠。更何況我已經厭倦了跟那些惱人的掮客、商家鬥智角力的場面,又怎會喜歡置身於搭訕聲不絕於耳的人海之中呢?
Hotel Ali的三人房跟浴室,我住單人房連這的三分之一都不到。
然而,著名的古蹟我還是不會錯過的。我沒有過人的歷史及藝術涵養,也不執著於記憶那些跟古蹟相關的風花雪月。但是在我的旅遊地圖中,古蹟卻佔了重要的一角。因為走在那樣的斷垣殘壁之中,我總會陷入一種時空交錯的錯覺裡。聽著市區裡的叫賣聲跟人車雜沓,站在巴迪皇宮老城牆下的我,會想起十多世紀時的摩洛哥皇族,曾在城牆的另一邊不可一世地宰制著這個地區;看著觀光客跟商家間的討價還價,我也會微笑地想著,躺在沙典陵墓裡的聖人當年要吃個塔津(傳統摩洛哥食物的一種),是否也一樣要爭到臉紅脖子粗呢?
我花了整整一天,用雙腳踩過了Marrakech的幾個重要古蹟。坦白說,那一天真是吃足了苦頭。旅行進入中段,幾公里的跋涉對我而言只是小事,反正旅行中的我一向喜歡多走路。但是旅遊指南沒有告訴我,通往Marrakech著名古蹟的路,複雜程度竟然不下於露天市場。難怪在Hotel Ali時,有位韓國女生跟我說,他請了導遊帶他逛Marrakech,不是為了聽他講古,而只是單純地想在有限的時間,「順利找到」她想看的景點。現在想起,當時的我實在太高估自己的認路能力了!
Marrakech最著名的古蹟,當屬巴迪皇宮(Palais Badii)以及沙典陵墓(Tombeaux Saadiens )了。除了這兩個地方,我還參觀了另一個皇宮Palace Bahia。或許是顧著看解說及照相,一般人花半天就可以走完的行程,加上不停迷路的時間,我居然耗了一天。連原本預定要參觀的Majorelle Garden,都因此成了遺珠之憾。
(上、中)沙典陵墓 (下)巴迪古皇宮
頂著冬天裡的太陽,我跟著其他旅人的腳步,踏進了Palace Bahia的大門裡。眼前一群一群的觀光客,就跟其他摩洛哥景點一樣,旅客大部分是講法語的,少部分講西班牙語,其他更少數的人用英文溝通。別說講中文的台灣人或大陸人了,連黃皮膚的都少見。在Palace Bahia,意外地,我聽到有點熟悉的語言,仔細再聽一下,好像是廣東話,抬頭一看,似乎是兩位來自香港的阿姨。從我懂的少得可憐的粵語推測,她們好像在談論著什麼商人、騙子之類的事。不禁會心一笑,來摩洛哥旅遊的黃皮膚人種,果然都要經過騙子的歷練啊!實在太久沒機會講國語,我大膽地用國語向她們問候,兩位阿姨有點嚇到,但回話說出的國語卻好得出奇。
她們說她們才正討論我,還說我跟她們搭同一班火車來Marrakech的。奇怪,我明明就聽到什麼騙人云云的,難道是說我?再問一下,她們先是笑個不停,之後才回答我,她們是在說我很勇敢,一個人跑到摩洛哥都不怕被騙。這一來反倒變成我不好意思了。我把這幾天遇到的各種騙術告訴她們,沒想到許多伎倆都是如出一轍,三個人就在別人地盤上討論起摩洛哥騙術大全,講得口沫橫飛的,開心得很。
幫兩位阿姨照了些相片,還一起吃了午餐。她們說會上我網站看遊記,回國後這半年卻像許多國外認識的朋友一樣,就這麼失聯了。旅行中的朋友很特別,除非同行很長一段時間,否則往往是交淺言深,幸運共遊的幾天可能熱絡得像是老朋友,彼此在對方的旅遊記憶裡記下深刻的一筆,回國後卻經常雲淡風清,好似沒有留下任何痕跡。以前的我總是很刻意地想跟這些朋友保持聯絡,後來才發現,離開了初識的那個地方,一切就像被塵封起來,想要再翻找出任何一點激情,又談何容易啊?
在Palace Bahia我照了幾張迴響很不錯的照片,雖然網友回應很不錯,卻完全想不起拍攝時的心情。那只不過就是幾張照片而已,如果旅行當下的感受跟體驗不夠深刻,照片再美也會被拍攝者遺忘。
之前網友回覆最多的一張照片,我卻對這個地方不是太有印象。
離開了Palace Bah
ia,告別了兩位親切的香港阿姨,我開始找尋通往巴迪皇宮以及沙典陵墓的路。巴迪皇宮的入口不是很明顯,愚蠢如我,明明在入口處來回了兩三次,卻怎麼都不得其門而入。在這裡遇見了另一位善良的女孩,瑪麗亞。她知道我在找巴迪皇宮,卻無法清楚地告訴我位置,我不懂法文,她也只會一點英文,雞同鴨講了好一陣子,這小姑娘乾脆阿莎力地跟我說:「follow me!」
瑪麗亞帶著我遊覽了巴迪皇宮,她很熱心地跟我介紹皇宮相關的故事,也努力地想陪我聊天。可是語言隔閡實在太大,兩個多小時的相處,我只知道他是來自Casablanca的學生,其他的內容,即使加上比手劃腳,還是猶如一團迷霧。我能感受她想幫忙的熱情,很誠懇真摯,但旅行時的溝通就是如此,再多的熱情還是無法跨越語言的鴻溝。就像當我遇見以英文為母語的旅者,問路、簡單聊天都是OK的,但是要進一步深談,對我而言就很吃力,人家要刻意放慢速度讓我跟得上、一群人聊天時甚至有人要特別注意到你,你才有辦法結結巴巴地加入對方的對談。每次的旅行,都讓我想多學幾種語言,也都讓我恨不得自己英文講得跟國語一樣溜。我始終相信人與人的溝通可以不透過語言,一個微笑、一個貼心的動作都能傳達誠意。但在語言完全不通的狀態,要完成一趟旅行或許不困難,想要交到真正知心的外國朋友,卻又困難重重了!
離開巴迪皇宮後,瑪麗亞帶著我在複雜的巷弄裡穿梭,我們前方有兩位日本夫婦,也讓一位像是導遊的當地人帶路。當她指著貌不驚人的小門,告訴我這就是沙典陵墓時,我對於一位聖人的永眠之處,竟如此神秘地躲在鬧區角落,簡直感到匪夷所思。望著LP上面看似精細的地圖,不禁搖搖頭,如果沒有瑪麗亞帶領,就算迷路到晚上,我也不可能找到這地方。陵墓內部坦白說並沒有太多驚人之處,對摩洛哥而言,長眠於此的聖人Ahmed al-Mansur Saadi所代表的精神與貢獻,或許遠比陵墓本身豪奢與否來得有意義。也或許因為它的位置隱蔽加上外觀低調,才能在戰火摧殘下置身事外吧!
好心的瑪麗亞姑娘
悠閒的旅客
複雜的馬拉喀什巷弄
離開馬拉喀什、開始沙漠之旅的前一天,我幹了件以前絕不會做的蠢事–搭觀光馬車來一趟馬拉喀什的最後巡禮。搞不懂自己為何會興致來潮跳上馬車。唉!坐在馬車上的東方人,好像被當地人行注目禮遠比他自己觀察這座城市的時間要多。出乎我意料之外的,當馬車離開了舊城,到了豪宅及高級飯店林立的新城區時,這個城市給我的印象,卻又完全不同了!這天的夕陽把天空染成迷幻的粉紅色,我腦子裡也被同一座城市的兩種風貌弄迷糊了!雖然搭觀光馬車還是件挺蠢的事,但我蠻慶幸自己跳上了馬車,因此印象裡的馬拉喀什,才多了不同於德吉碼廣場喧鬧形象的另一塊記憶。
最後的這晚,照往例地走進了廣場,幾家我天天造訪、價格公道的攤販,早已在遠處向我招手。用牙籤挑起最後一塊蝸牛肉,我把湯碗舉起來,做出假裝像攤販小弟敬酒的動作,小弟也豪邁地回敬我一碗。旁邊的果汁攤小弟被我們的動作逗得咯咯笑。我告訴他們:「這是馬拉喀什的最後一晚了!」他們好像沒有聽懂,只是向我揮揮手,好像期待著隔天我會再度光臨一樣。這一晚的溫度突然降得很低,我覺得喉嚨好痛,隱隱覺得自己好像發燒了!早早回到房間,整個人縮到睡袋裡,卻還是忽冷忽熱直打擺子。隨便吞了一些帶在身上的常備藥,抗組織胺的副作用令我口乾舌燥又頭暈眼花。那是此行最難過的一晚,難過到我好像隨時要掛在旅館裡了!印象中好像迷迷糊糊地跑到網咖,還在背包客棧上留了個言(怕我死在馬拉喀什沒人知道)。到討論區上找找,沒想到還真找到了~驚!
這不是我的第一次單人旅行,但是這次旅遊的過程裡,常常沒來由地感到孤獨,尤其是在Marrakech開始生病這天,那種語言不通、身體又不適的無助感,現在想起來都還不愉快。但若不是經歷過這些,我可能不會那麼珍惜撒哈拉裡的星空、也不會那麼享受在Fes體驗到的一切感動吧!
(後記:馬拉喀什篇都寫完了,才發現沒有交代標題的「紅色」,馬拉喀什的代表顏色是紅色,街道城牆都是紅通通的請參考我的相本。)
紅色馬拉喀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