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膜專科太沈重?
三年前跟學長去四川流浪的合影
前幾天,一位熟稔的學長來電,語氣滿是茫然。
「我想放棄做視網膜,改做眼整型……。」學長落寞地說。
乍聽之下有點驚訝。再仔細想想,又好像能體會他的無奈。這樣的念頭我又何嘗沒動過,怎好多做評論。
話筒另一端沈默了片刻,接著聽到了聲長長的嘆氣聲。
「年輕醫生要出名本來就不容易,做的又是視網膜這種高壓力的專科,難開的手術也許就一次機會,搞砸了就沒了!不像做整型,許多時候都還能第二、第三次修補,只要照schedule開刀,不用擔心有急診、也不用因為一台刀的不順利而提心吊膽好幾天,覺都睡不好。」學長幽幽地講完這段話,彷彿正在形容我現在的生活。
學長的手術技巧很不錯,以新生代的網視膜專科醫師而言,算是難得的人才。我總覺得他終會成為視網膜大師,畢竟印象中的他每提到手術,總是如此意氣風發、滿腔熱血。
我以為學長遇到什麼醫療糾紛,結果並不是。因為年輕、知名度不高,所以除了本身的專科外,遇到眼袋、雙眼皮等整型手術,也多少要開一點。學長只是覺得相較之下,視網膜專科的壓力真的太沈重!
想起以前接受fellowship training時,我也是同時學視網膜跟眼整型。仔細想想,眼整型的病人手術後效果是「外在」的,一眼就看得出好壞,只要順利的話,病人跟醫生都很開心,更遑論潛在的自費市場額外收益。反觀視網膜專科,復發機會高不說,許多功能上的回復並不一定與手術順利與否相關。門診時常會聽到下面這類的對話:
「醫生啊,你不是說網膜都貼回去了,為什麼視力還是只有零點一!」網膜剝離的病人這樣說。
「醫生,你叫我打視網膜雷射,打完也沒比較清楚啊!反而看東西好像比較暗。」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這樣說。
「大夫!為什麼你清完血塊,才一陣子又出血了,而且白內障還變嚴重!」玻璃體出血的病人這樣問。
還有好多類似的對話,總因背後牽涉到的醫學知識太複雜,而難以讓病人完全了解。
視網膜手術即使成功,還是有部分的病人會復發;即使成功,視覺功能也未必能夠完全回復。這是視網膜專科醫師主要的壓力來源。
有時我也會嘆息,辛辛苦苦幫糖尿病人打網膜雷射,他們不一定會感激,因為視力未必會進步(目的是要預防更嚴重的玻璃體跟網膜出血、甚至剝離)。是不是乾脆放到玻璃體出血了,伸手不見五指了,才用更侵入性的手術治療,至少可以省去許多似是而非的爭執。但,這又豈是醫師該為、甚至該有的念頭?
想起友站盲醫師學姊的名言,人只要一日在醫院,就還一直在修行。
想到這,也只能搖搖頭。
「學長,你考慮清楚就好,只覺得你不做視網膜是病人的損失。我相信以你的技術,即使轉做眼整型,一樣會做得很好的。」我這樣回答。
不知道學長最後會走向哪一條路。短短的談話,讓我也想到自己的未來,至今似乎仍茫茫渺渺無所定。
亦不知道幾年後,我會不會打給我的學弟,開始一樣的對白……。
Dear 貓大夫:
走任何一個專科,要成名至少要熬十年.如果不到十年就出名,那絕對不是因為”英雄出少年”,而是因為你執業的地方競爭太少.如果是這樣,反而要小心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.
走網膜當然成就感比較少;但是走整型,神經一定要夠大條,否則看到病患天天回來勾勾纏,也會受不了!至於走角膜,你可以試著做近視手術看看,那些自費手術病患的要求更高,其實給醫生更大的心理壓力.
目前的醫療環境之下,醫生絕對不是個好行業;但是它絕對還是一個”有意義,並且能真正助人”的行業.當你知道為誰而戰,為何而戰之後;戰爭本身帶來多少戰利品,反而不是那麼重要,不是嗎?
加油!
今天剛在病房和病人大吵一架的映瞳
Dear學姊,謝謝您的分享。其實各個專科都有各個專科的壓力,會寫這篇文章純粹是因為跟學長聊天後有感而發。感覺視網膜專科在教育水準較高的地方做,病人反而容易了解預後,而不會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。反之,跟教育水準較低的病人解釋,有時已經費盡唇舌,他們還是一副霧煞煞的樣子,遇到這樣的病人,常常覺得很累。
戰爭與戰利品的比喻真好,學弟謹記在心。
雖然我現在作plasty覺得不錯
但plasty也有plasty的壞處
眼皮的問題所有的人都看得到
開的好不好一目了然
所以
對retina有興趣的話
還是堅持下去吧
(pay比較好,不是嗎?)
學姊,其實每個次專都有自己的甘苦談啦!話說回來,plasty如果收自費的話,
pay應該比retina好吧!?
等我準備出去開業前,應該會重拾plasty吧!作retina有時候真的讓我有喘不
過氣的感覺,莫名的壓力,不知道該怎麼形容(擔心recur、擔心術中有意料外
的狀況發生… :'()。重點是,開業用不到retina…